比赛还剩下最后27秒。
比分牌上,青岛国信水产男篮以96比98落后两分。
球权在手,全场观众屏息凝神。
外援鲍威尔从后场接球,一路疾驰,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他运球至中圈附近,距离三分线还有足足三步之遥——
起身,出手!
皮球划出一道漫长的弧线,撞向篮筐,弹框而出。
终场哨响,青岛队最终在主场以两分之差憾负对手,无缘逆转。
这是发生在昨晚CBA常规赛中的一幕,青岛队与对手鏖战四节,比分始终紧咬,在最后半分钟里,球队本有机会将比赛拖入加时甚至完成绝杀,但鲍威尔那记超远三分未能命中,也让所有期待“奇迹”的球迷叹息离去。
鏖战四局,胜负一线之间
整场比赛,青岛队与对手展开高强度拉锯战,首节开局,青岛凭借内线优势打出10比4的小高潮,但对方很快调整防守策略,加强外线逼抢,首节结束时反以22比21领先,次节青岛队进攻端多次受阻,外线手感不佳,半场结束时已落后7分。
易边再战,青岛队明显加强突破分球,第三节单节追回5分差距,进入末节,双方体能均有所下滑,但防守强度未减,比赛最后两分钟,青岛队仍落后4分,关键时刻鲍威尔连续两次突破得手,将比分追至96比98。
随后对方进攻未果,青岛队抢下篮板并请求暂停,此时比赛仅剩27秒,主教练布置最后一攻战术,决定将球交给手感火热的鲍威尔完成终结。
最后一攻:战术执行与临场抉择
从暂停期间的画面来看,青岛教练组原定战术是由鲍威尔借助双掩护运至前场,寻求中距离或突破机会,若遇包夹则分球外线空位队友。
然而重启比赛后,对方防守阵型严密,封堵了BBIN真人所有传球线路,鲍威尔在接球后未能第一时间摆脱防守人,时间被迫消耗,当他推进至中场附近时,计时器已跳向最后3秒。
此时他面前三名防守队员形成合围,已很难突入内线,电光石火之间,鲍威尔选择超远三分出手——这一决定,也在赛后引发讨论。
是不是最佳选择?
从结果来看,这次出手并未命中,但从比赛情境分析,鲍威尔的选择并非毫无道理。
对方防守策略明显放远投、防突破,尤其在时间所剩无几时,更倾向于收缩禁区,鲍威尔本赛季三分命中率虽仅33.5%,但曾在多场比赛关键时刻命中远投,是一名具备“大心脏”属性的球员。
然而问题在于出手距离——这一球的位置距离篮筐接近12米,远超NBA三分线,即使在CBA也极为罕见,赛后技术统计显示,本赛季类似超远三分出手共计17次,仅命中1球。
青岛队主帅在赛后新闻发布会并未直接批评这次选择,但也坦言:“我们希望执行得更冷静一些。”
绝杀文化与中国篮球的理性时刻
“绝杀”是篮球比赛中最具戏剧性的元素之一,也最容易成为球迷与媒体热议的焦点,然而在高水平职业联赛中,绝杀的成功率往往极低,尤其是超远三分。
纵观CBA历史,真正意义上的超远三分绝杀成功案例屈指可数,更多时候,球队倾向于寻求更稳妥的进攻方式,例如快速两分争取加时,或者通过战术配合创造空位投篮。
而从球员发展角度而言,如何处理最后一攻,也反映出中国篮球在关键时刻决策能力上与欧美强队的差距,是否敢于承担责任、是否具备清晰的局势判断能力,这些往往需要在青年阶段系统培养。
不仅仅是27秒的问题
尽管最后一投未中引发诸多讨论,但青岛队本场的失利并不能全然归咎于鲍威尔的选择。
纵观全场,青岛队篮板球保护不足,尤其是后场篮板多次被对方冲抢,间接导致对手获得大量二次进攻机会,外线整体命中率偏低,全场三分28中9,低于赛季平均值。
防守端虽然在末节多次完成抢断,但也付出了24次犯规的代价,让对方通过罚球得到21分。
正如队中老将张骋宇在混合采访区所说:“输球是整场比赛决定的,不是某一个回合。”
下一站,仍是征程
此役过后,青岛队战绩有所下滑,但仍保持在季后赛席位竞争行列之中,接下来球队将迎来连续三个客场比赛,对手实力均不容小觑。
鲍威尔在离场时没有接受采访,但傍晚他在个人社交媒体发文写道:“会继续相信自己和团队,下一场,再来。”
而对于青岛男篮来说,如何从这样的遗憾失利中汲取经验、优化关键球战术设计,将是教练组亟需总结的课题,尤其在季后赛门槛逐渐清晰的背景下,每一场比赛的胜负,都可能决定最终排名。
体育赛场从不相信“,但相信过程。
27秒的时间,一次投篮的选择,一场比赛的胜负。
没有奇迹,但也并非绝望。
对于青岛男篮而言,赛季仍在继续。
而对于每一个热爱篮球的人来说,这样的夜晚再次提醒我们:
体育最美的,有时不是结局,而是那些敢于承担最后一投的勇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