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CBA选秀大会日益临近,各支球队的备战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在这个本应充满希望的时刻,山东男篮却传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据多位接近球队的媒体人透露,山东男篮在今年选秀大会上将不会有新秀选择计划,球队更倾向于通过内部挖掘来补充阵容,这一决策引发了篮球圈内的广泛讨论,也让人们对山东男篮未来的发展路径产生了新的思考。

选秀策略的转变

CBA选秀大会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经成为各支球队补充新鲜血液的重要渠道,从最初的名不见经传,到如今成为众多大学生球员和青年才俊进入职业联赛的主要通道,选秀制度在中国篮球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山东男篮似乎始终对这一渠道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回顾山东男篮的选秀历史,球队在过去几年中虽然偶尔参与,但从未将选秀作为人才引进的主要方式,2016年,山东队选择了来自北京大学的郭凯,但这笔交易随后被交换至其他BBIN真人球队,此后几年,山东队要么直接放弃选秀权,要么选择一些球员后并未给予太多上场机会。

这种选秀策略与CBA整体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越来越多球队通过选秀获得了即战力甚至核心球员,如郭凯、王少杰、袁堂文等选秀出身的球员已经成为各支球队的中坚力量,就连一向重视青训的广东宏远和辽宁男篮,也开始在选秀大会上有所动作。

媒体人曝山东男篮选秀计划落空,新赛季仍靠内部挖掘

内部挖掘的利弊

山东男篮坚持内部挖掘的策略并非没有道理,作为CBA传统强队,山东拥有较为完善的青训体系,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年轻球员从青年队升入一队,这些球员从小接受专业训练,对球队战术体系更为熟悉,与现有球员的默契度也更高。

从经济角度考虑,内部挖掘相比引进选秀球员确实更加划算,选秀球员虽然初始工资不高,但往往需要投入额外的培养资源,且存在适应职业联赛的不确定性,而自家青训球员已经经过多年培养,球队对其能力和潜力有更为准确的评估。

内部挖掘策略也存在明显局限性,青训体系的产出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出现人才断层;长期封闭的人才引进方式可能导致球队打法单一,缺乏新鲜血液带来的冲击和变化;过度依赖内部资源可能错过一些大器晚成的球员,这些球员往往通过大学联赛或其他渠道展现自己的价值。

山东男篮上赛季的表现或许能够部分解释球队的这一决策,赛季中,山东队经历了换帅风波,外援选择也不尽如人意,最终以常规赛第11名的成绩惊险晋级季后赛,但在首轮即遭淘汰,这样的成绩显然无法令俱乐部和球迷满意,球队面临着短期内提升战绩的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选择即战力强、经验丰富的球员而非需要时间培养的新秀,似乎成为一种更加务实的选择,山东男篮拥有陶汉林、高诗岩等实力派国内球员,加上可能引进的实力外援,球队完全有能力在现有框架下争取更好成绩。

但从长远来看,忽视选秀这一重要人才渠道可能带来隐患,CBA联赛竞争日益激烈,各支球队都在通过各种方式补强阵容,北控、同曦等以往成绩不佳的球队,通过选秀和其他引援方式逐渐提升了竞争力,山东男篮若一味坚持内部挖掘,可能会在人才储备上逐渐落后于竞争对手。

青训体系的挑战

山东男篮敢于放弃选秀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自身青训体系的自信,当今中国篮球青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和CUBA联赛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有天赋的年轻球员选择通过大学联赛而非专业青训体系进入职业篮球,这意味着传统青训体系已经不再是培养篮球人才的唯一渠道,甚至可能不再是主要渠道。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只从自家青训体系选拔人才,无异于画地为牢,山东男篮需要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将选秀大会视为青训体系的补充而非对立面。

球迷和媒体的反应

山东男篮的选秀策略自然引发了球迷和媒体的热议,在各大篮球论坛和社交媒体上,球迷们对此意见不一。

媒体人曝山东男篮选秀计划落空,新赛季仍靠内部挖掘

一些球迷支持球队的决定,认为“自家孩子最可靠”,相信青训体系能够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他们指出,山东男篮历史上最成功的时期都是依靠本土球员为核心,如当年的三驾马车——巩晓彬、纪敏尚和鞠维松。

但也有不少球迷表示担忧,认为球队过于保守,可能会错过下一个王少杰或张宁式的即战力球员,这些球迷指出,山东男篮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上已经显露出疲态,年轻球员成长速度不如预期,需要外部新鲜血液的刺激。

媒体方面,多位篮球记者和评论员都对山东男篮的决定发表了看法,有人表示理解,认为这是基于球队现状的务实选择;也有人提出批评,认为这反映了山东男篮管理层的保守思维,不利于球队的长远发展。

CBA联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支球队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山东男篮选择内部挖掘而非选秀引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其结果将对中国篮球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提供重要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篮球人才培养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成功的俱乐部往往能够在青训体系和选秀引援之间找到平衡点,既重视自家青训的持续发展,也不排斥通过选秀等渠道引进合适的人才。

对于山东男篮而言,短期内放弃选秀或许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但长期来看,如何保持人才梯队的连续性和竞争力,将是管理层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一个日益开放和竞争的篮球环境中,封闭的人才策略可能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新赛季的CBA联赛即将拉开帷幕,山东男篮的选择将在实战中接受检验,无论结果如何,这次关于选秀策略的讨论都已经为中国篮球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素材,各支球队的人才建设策略没有标准答案,但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无疑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前提。

山东男篮的选择也反映了中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之间的艰难抉择,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既保持自身特色又吸收先进经验,是所有中国体育俱乐部管理者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随着CBA联赛商业价值的提升和关注度的增加,各支球队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加大,人才争夺战已经不再局限于球场之内,更延伸到了青训体系、选秀策略和俱乐部管理的方方面面,山东男篮的选秀弃权决策,可能只是这场无声战争中的一个缩影。

未来几个赛季,山东男篮的表现将成为检验内部挖掘策略成效的试金石,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球队的成绩,更可能影响整个CBA联盟对选秀制度的态度和人才流动的模式,这一切,都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篮球的人持续关注。